2008年4月1日 星期二

04/02 數位時代 4月號

抓住兩千億的農業商機

副標:台灣纖維酒精公司點牧草成金

由於石油短缺以及油價飆高的緣故,尋找替代能源成了各國政府積極研發的方向,因而帶動生質能源的商業議題。一群具環保背景人士所推動成立的台灣酒精纖維公司,正在南台灣的土地上,種下新世紀的希望…
撰文.薛怡青

南台灣的豔陽天,把牧場上綠油油的草照得發亮,一旁的禾光牧場場長王家壽赤著腳循視田地,沒戴斗笠的他皮膚曬得黝黑,身旁穿著襯衫的年輕人,也亦步亦趨地跟著王伯在田地裡勘察,兩個人討論著下個月準備收割的牧草。

靠近台南縣鹿竹鄉這塊田地上的牧草,其實是用來提煉生質能源中的乙醇(酒精)。而站在王家壽身旁的年輕人,正是台灣纖維酒精公司的業務營運經理賴正庸,他每個星期至少有三天以上的時間,待在南台灣的農田裡,「其實台灣的荒地很多,加上休耕時期,利用這些時間種植牧草就可以增加我們的生質能源,」他說。

本身念農業化學的賴正庸,在學生時代就已經是環保人士,他指出人類不當的農耕方式,破壞了土壤的生態系統,特別是化學肥料等耕作方式,將造成土壤向空氣中釋放大量的碳。曾經當過國會助理的賴正庸,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,透過農委會相關計畫取得專利技轉,開始有了成立台灣纖維酒精公司的想法,並找來主張環保的綠黨主席、也是台大資工系教授的高成炎擔任董事長,從零開始他的生質能源夢。

◆比爾.蓋茲也看好生質能

為了推廣生質能源的使用,經濟部能源局制定相關法規,將汽油裡添加生質乙醇的目標定在二○二○年時,要達到每年一百萬公噸的酒精使用量,也就是說到那時候汽油裡有一○%的比例,將由生質乙醇所取代,這使得生質能源從環保議題轉變成商業議題。「這至少可以為台灣生質乙醇產業帶進新台幣二千億元的收入,」賴正庸指出。

正因為生質能源產業如此炙手可熱,從中油、台糖、台塑到味全等公司無一不熱烈投入。像是味全前不久才宣布已與泰國的KSL集團合作,投資興建的酒精廠,預計二○○八年開始量產,年產量可達三萬六千公秉。連比爾.蓋茲(Bill Gates)都以八千四百萬美元買下太平洋乙醇的股權,就可以得知生質能源不僅具有環保議題,更讓環保晉升成為商機。

台灣纖維酒精公司執行長洪裕程表示,目前台纖採取向台糖租用的方式,在台南縣與屏東縣取得農地,現在已收集到的農地約三千公頃。預計在明年第三季動土,二 ○○九年開始量產,每公頃每次收成約六十公噸,未來預估每天約要收成三千公噸,主要客戶是台灣中油公司,「預期至少在台灣擁有七至八座提煉廠房。但即便我們蓋滿八座,提供的酒精也只能達到二○二○年政府規定每年目標的三分之一而已。」

◆減緩糧食危機的衝擊

不同於巴西等國家主要以玉米、甘蔗等糖與澱粉類來提煉,台纖採用與農委會開發的狼尾草為原料。賴正庸表示,狼尾草不僅具有成長快、產量高的優點,酒精產量更比玉米和甘蔗要高出四倍之多。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表示,採用民生作物比較會形成糧食議題,採用牧草的台灣纖維酒精公司相當值得期待。

此外,台纖採用的汽化製程,雖然設備投資約為糖類發酵製程的兩倍,但是廢熱可回收利用,綜合生產速度與能源耗損的酒精製造成本,約為發酵法的七○%。

根據台纖內部評估,所產酒精每公升的成本約為新台幣十八元,比台肥或台糖目前報價的二十五元,具有相當不錯的價格優勢。在先期的預估中,投資報酬率應該超過三○%,EPS每年約在四元左右。

也許是從小就生長在台北東區的稻田旁,賴正庸對於農地總有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懷,除了環保出發,更多的是希望透過生質能源刺激台灣農業的再升級。

◆提煉生質能,巧克力和廢紙也行

生質能源包括生質柴油、生質酒精、綠色柴油、混合醇、生質煤礦等皆是,這些都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,例如每公秉酒精汽油可減少2.1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,因此也有人將這些技術歸納為潔淨科技之一。

目前除了巴西、美國導入生質乙醇之外,西班牙、日本、法國、德國、瑞典等在這方面的技術也運用得相當好。例如歐盟等國多以大麥、小麥與燕麥來提煉,英國 Ecotec能源企業更突發奇想,開發專利,將附近食品工廠裡過期的巧克力轉化成生質乙醇或生質柴油,作為汽車燃料。其實生活中很多資源回收的材料都可以作為生質能源的原物料,從農作物到廢建材、廢食用油、甚至廢紙都可以被加以高溫轉化。

大企業,搶修社會責任學分

副標:21世紀的企業經營新顯學

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富可敵國,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,原本許多對企業的定義,也將因此而改變。其中,企業社會責任是最重要的議題??
撰文.張玉琦

企業社會責任(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, CSR)以往只是企業經營的桌邊菜、公關室的行銷策略;現在企業社會責任是衡量企業管理績效的標準之一,其內涵也比「做善事」有更實際的定義。在當代企業的社會責任中,被討論最多的,其實就是綠色CSR。

◆結合商業競爭力

當然,企業首要的責任就是把生意顧好,將風險與全球化納入經營策略,從而做出最有長期利益的決定。能夠成功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,需要強烈的使命感與商業競爭力的相結合。

不過,因為有些跨國企業對全球的影響力甚至高於個別國家,因此要求企業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,成為近年來主流的思維。企業社會責任其實讓企業能夠眼界更開闊,對於自己的風險與機會更有想像力,從而取捨該做與不該做的事。

運用企業的方法來處理社會與環境問題,不但可能從中誕生出新科技,更有可能因此創造全新的商業模式,演化成為全新的「社會型企業」(Social Enterprise)。環保議題,是企業社會責任近來發展蓬勃的領域。在不同的產業中,大致可分為領先者、跟進者與落後者。

領導型企業通常有直接率領政策的執行長,其次公司還可能設有需要負責執行政策的永續經營長,企業社會責任是否獨立成一部門來經營,就可以看出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定位。

◆回到落實執行面

擔任領先者雖然具有光環,不過也可能面臨空口說白話的風險。企業責任實行最好的公司還是歸究到執行面,聰明的公司會選擇要在哪些方面當領先者,而在其他方面可以順著前人的腳步走。

企業社會責任的跟進者以及落後者則屬於產業中的大多數。跟進者多得是該做/可做的工作清單,它們還沒找到自己專注的事項,當然它們的企業社會責任負責人理所當然是公關部門。

落後者不用說,有些還沒跟上,有些認為自己不需要履行企業社會責任。這些公司可能平時低調行事,不用直接面對消費者。但長此以往,企業將很難經得起環保標準或人權法規。

開始為你的公司量身定做企業社會責任計畫吧,你可以研究一下企業社會責任的光譜,同時重新檢視企業運作的核心。最好的實行計畫要能夠結合公司的原則與核心競爭力。

在台灣遇見伊東豊雄

副標:建築就是界定人跟環境的關係

建築大師伊東豊雄和台灣的關係密切,主持包括高雄世運主會場、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與台灣大學社科院新大樓等三建案。伊東豊雄自由奔放、充滿生命力的流動線條結構,未來可望成為台灣新建築代表。
撰文.謝光萍

三月十四號星期五的晚上,北美館的大廳擠滿人潮,每個人仰頭枯站兩個小時,看著模糊的視訊轉播,不時寫著筆記。這場景不是熱門偶像的演唱會,而是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的演講。

近年來建築成為新顯學,是因為它反應了時代的慾望,成為生活表徵。而建築大師伊東豊雄和台灣的關係尤其密切。他在台灣北、中、南各有高雄世運會主會場、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與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大樓等三個建案,前兩者即將在二○○九年落成。未來談起台灣的新建築,除了高聳的台北一○一大樓,伊東的作品可望成為新地標。

◆模糊界線 與自然共生

伊東豊雄建築的最大特色,就是具有生命力的流動線條和結構。他認為建築要派得上用場,就是能讓人入內感到舒服,就算面對不同空間需求的設計案,唯一的共同命題就是界定人跟環境及自然的關係。

擔任台灣大學社科院「在地建築師」、協助伊東發展設計細節的建築師邱文傑認為,就像鄰家歐吉桑有著可親近氣質的伊東豊雄,每個作品都希望遵循自然的法則,所以總是盡可能地拒絕一分為二,讓界線模糊化。「從他的作品,你可以看到一種純粹,你可以看出他很在乎人們怎麼生活,」邱文傑剖析。

要重新界定建築和自然的關係,伊東靠的卻是人工智慧─電腦設計演算法,是指在座標圖上,由數學邏輯來控制點的運動。在《伊東豊雄的建築冒險十則》中,伊東說明他喜歡設計演算法的原因,因為它就像作曲,透過規則將一個音調定下,然後在某個框架上,一點點地去調整移動,在「安定」中製造一種「不安定」。伊東認為新世紀建築必須擁有「做出不安定狀態」的企圖。

而透過設計演算法所做出的建築線條,不只是將大自然裡的樹枝、葉子等不規則線條,轉化成便於建築物使用的幾何線條,它的本質也和大自然的法則相似,依循一個固定的邏輯,從一個點開始,然後延展開。

◆電腦演算 還原自然邏輯

舉例來說,在東京表參道上的精品店Tod's,伊東就把店外行道樹櫸木樹枝的剪影放入座標圖,透過數學邏輯,不斷地在圖上重疊剪影,再依照這個圖樣設計建築物的結構與外觀。如此一來,Tod's的牆就像是由一根根樹枝組成,和街道上真實的櫸木相互輝映。

負責世運主場館的在地建築師劉培森認為,伊東豊雄和其他建築師最大的不同在於,他有很強的結構與系統技術,這讓他除了具備一般設計師的觀察力,更能全方位實踐自己的意志,並追求細節的完備。「真誠親和的人格特質也是伊東的優勢,他從來沒有身段,總是誠懇地與人溝通,這讓他不僅可以成功率領一個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的團隊,也能說服業主採納他各種前衛的提案,」劉培森說。

「不論多好的設計案,都必須在連影子和形體都不存在的階段去說服對方,所以建築的表現包括了思想意象和技術的傳達,」伊東在《伊東豊雄建築論文選:衍生的秩序》裡再次強調溝通的重要性。體育界常用的「意象訓練」,藉由在腦海中不斷想像某動作,使比賽時能順利表現;運用在建築上,伊東透過此概念說明來創造意象,並和業主、工程師、居民建立相同的願景。

追求自由一向是伊東建築的信仰,他認為,一旦被形式左右,人類的生命力與豐富性等特質就會流失。那麼能夠享受自由的建築會是什麼樣子?這賦予他創造建築的衝勁與原動力。可以期待不久的將來,台灣老百姓不用買機票飛到東京,也可以親身感受到伊東豊雄的自由建築。

沒有留言: